提及当下中国楼市,许多人会用“尴尬”二字形容——一边是普通购房者面对高房价望而却步的“买不起”,一边是房企库存高企、二手房挂牌量激增的“卖不掉”,供需两端的矛盾交织,让楼市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局。
而在这场关于楼市未来的讨论中,福耀玻璃创始人的观点始终以“直击核心”著称,他曾直言“中国的房地产近年来被捧得太高……”,这番话并非危言耸听,而是基于市场数据的理性判断,也为我们探寻破局之路提供了重要参考。
先看“买不起”背后的现实数据。据国家统计局2024年一季度数据显示,全国商品房销售均价为10534元/平方米,其中一线城市核心区域房价更是远超这一水平——北京五环内新房均价普遍突破8万元/平方米,上海部分热门板块单价已超12万元/平方米。
与之相对的,是居民收入增长与房价涨幅的失衡: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9862元,以一线城市家庭年收入50万元计算,若想购置一套100平方米的新房,首付(按30%计算)需240万-360万元,贷款月供更是高达2万-3万元,这对于多数家庭而言,无疑是沉重的经济负担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贝壳研究院发布的《2024年中国购房者信心指数报告》显示,62.3%的意向购房者认为“当前房价超出自身承受能力”,其中30岁以下年轻群体这一比例更是达到78.5%,“购房难”已成为制约刚需群体入市的核心瓶颈。
再看“卖不掉”反映的市场困境。截至2024年4月末,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达6.7亿平方米,较2020年同期增长23.1%,相当于近3年全国商品房年均销售面积的40%,库存去化压力可见一斑。二手房市场同样不容乐观,据诸葛找房数据,2024年5月全国重点100城二手房挂牌量突破180万套,创历史新高,其中重庆、成都、西安等新一线城市挂牌量均超15万套,部分小区甚至出现“业主降价20%仍无人问津”的情况。而从去化周期来看,易居研究院监测的100城新房去化周期已升至18.6个月,远超12个月的合理区间,二手房去化周期更是长达25.3个月,供需失衡的矛盾在库存数据中被进一步放大。面对这样的楼市困局,曹德旺的观点为何能“一针见血”?他曾在公开演讲中提到:“房地产行业过度依赖金融杠杆,炒房投机行为推高了房价泡沫,最终让普通老百姓买单。”这一判断与数据高度契合——央行数据显示,2023年末房地产贷款余额达53.6万亿元,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3.7%,部分房企负债率超过80%,高杠杆模式不仅加剧了行业风险,也让房价脱离了居住属性的本质。同时,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3年全国商品住宅销售中,投资性购房占比约18.2%,在部分热点城市这一比例曾高达30%以上,投机需求的涌入进一步扭曲了市场供需,导致“真正需要房子的人买不起,持有多套房的人卖不掉”的恶性循环。
值得注意的是,曹德旺的观点并非对楼市的全盘否定,而是带着对行业健康发展的期许提出警示。他曾强调:“房地产应该回归居住属性,政府要加强保障房建设,企业要减少投机心态,让房子真正成为老百姓的家,而不是炒作的工具。”这一建议也与当前楼市调控方向不谋而合——2024年以来,多地出台政策优化限购限贷,降低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,同时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,1-5月全国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16万套,完成年度目标的48%;部分城市还推出“二手房带押过户”“购房补贴”等举措,缓解购房者资金压力,激活合理住房需求。
从数据趋势来看,这些政策已初显成效:2024年5月,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环比增长8.3%,二手房成交套数环比增长12.5%,购房者信心指数较一季度提升6.2个百分点。但要彻底破解“买不起”与“卖不掉”的困局,仍需多方合力——政府需持续优化调控政策,平衡房价与居民收入的关系;房企需摒弃高杠杆模式,转向高品质住房开发;购房者也需理性看待市场,避免盲目跟风。正如曹德旺所说:“行业的健康发展,需要回归本质、尊重规律。”楼市的调整或许需要时间,但只要我们以数据为依据,以理性为指引,就一定能找到破局之路,让房地产真正服务于民生,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。
亿策略-亿策略官网-微信股票配资-个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